各地
资讯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> 保教知识与能力>>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理论>> 浏览文章

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理论

来源:河北教师资格证网    2017-11-12   【

  •一.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

  •二.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

  •三.格赛尔的成熟势力学说

  •四、皮亚杰

  •五、维果斯基

  •六.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

  一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

  •1.人的天性本能

  •一种是生命本能,指引着进食、睡眠等维持生命的活动和身体其他需要;

  •另一种是死亡本能,是人类本性中存在的破坏力量

  •儿童的社会化正是通过对本能力量的控制实现的,此时本能冲动经常为潜意识所压抑。

  •2.人格结构理论

  •弗洛伊德将构成人格基本成分的本能能量分为3种成分:本我、自我和超我。

  •本我服从于“快乐原则”, 最早的、生物的、非理性的部分,要求满足生命本能的需要。

  •自我是个体的理性方面,它按照“现实性原则”起作用。

  •超我是由自我发展而来的人格成分,它按“道德原则”起作用。

  •3.心理性发展阶段

  •弗洛伊德把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为原欲或里必多(libido)。

  •儿童经过心理性发展的5个阶段:口腔期、肛门期、性器期、潜伏期和生殖期。

  •4.早期经验与防御机制

  二.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

  •1. 基本理论观点

  •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,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。

  •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,包括有机体成熟、自我成长和社会环境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。他把人的一生划分为8个相互联系的阶段,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两个对立的、相互斗争的特定心理社会任务

  •2.人格发展阶段

  •婴儿期:社会危机是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,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

  •儿童早期:心理社会危机是自主对羞耻和怀疑,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怀疑

  •学前期:解决主动对内疚的冲突,建立主动性。

  •学龄期、青年期、成人早期、成人中期和成人后期

 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

  •第一阶段(出生至1.5岁)基本信任对不信任——信任感

  •第二阶段(1.5—3岁)自主对羞怯和疑虑——自主性

  •第三阶段(3—6岁)主动性对内疚——主动性

  •第四阶段(6—11岁)勤奋对自卑——勤奋感

  三.格赛尔的成熟势力学说

  1.遗传与发展的关系(遗传决定论)

  •发展是遗传因素主要产物。

  •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,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、有次序地进行的。

  •双生子实验

  2.发展的特点

  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

  发展的原则:发展方向的原则、相互交织的原则、机能不对称的原则、个体成熟的原则、自我调节的原则

  3.育儿观念:尊重天性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,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河北教师资格证网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、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由此产生的后果与中华考试网无关;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QQ:952056566,我们将会及时处理。

教师资格考试宝典
课程专业名称 无忧通关班 密训通关班 考试题库
¥798元 ¥1198元 ¥120元
中学教师 立即报名 立即报名 立即报名
小学教师 立即报名 立即报名 立即报名
幼儿园教师 立即报名 立即报名 立即报名
相关推荐
  • 模拟试题
  • 历年真题
  • 考试技巧